文章

可持续发展与好客之道: 三亚海棠湾阳光壹酒店建筑设计

三亚海棠湾阳光壹酒店:生态设计,优化空间,自然材料,融合环保美学与可持续发展。

介绍三亚海棠湾阳光壹酒店的建筑设计,包括如何通过对既有方案的重新设计,调整建筑体量,优化空间形态和界面,创造开放空间,营造更具生态多样性的立体花园露台,充分采用自然环保素材,将酒店品牌的自然环保美学同可持续发展创意和旅居体验相结合。

1
建筑东侧景观
2
夜景鸟瞰

三亚海棠湾阳光壹酒店 (1 Hotel Haitang Bay, Sanya,图1、2) 坐落于风光旖旎的海棠湾,直面蜈支洲岛与广袤的南海,用地面积约10hm2,主体部分是面积近6万m2并拥有近300间客房的酒店建筑。项目任务书是对之前设计方案和已在现场部分施工的建筑进行重新设计,以契合新引入的美国SH集团旗下壹酒店的品牌定位和管理需求。

设计团队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参与本项目的方案设计,至2020年初酒店开业,近5个年头。现在该项目已经成为海棠湾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获得《福布斯旅游指南》(Forbes Travel Guide) 宣布的2022年星级殊荣,并在全球知名旅行杂志《悦游》(Conde Nast Traveler) 2023年读者之选中被纳入"中国最佳20酒店"。

建筑设计的主要挑战是应对品牌诉求并兼顾现场复杂的实际情况。在最初的简报座谈会上,品牌的设计诉求是希望营造轻松、舒适、自然、环保生态、富于质感且更为开放的环境。既有的度假酒店建筑颇具东南亚巴厘岛热带风格,这与壹酒店的定位有很大不同。

近年来顾客群的多样化趋势促使酒店和旅游业站在客户的角度、以更为开放的态度考虑顾客希望得到的服务及产品。传统的阳光、沙滩、城市旅游景点的体验非常普遍,新世代消费者的涌现引发了更多基于自然的探索和以故事性为导向的场所体验。海棠湾阳光壹酒店为新兴的年轻客户群创造了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他们通常拥有更强的健康意识,并且更加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议题;他们寻求旅行的意义,期望与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群交往。深度的生态和文化旅游在新的旅游增长中具有优势,其模式是将独特的可持续文化体验同当地特色和酒店管理的理念有机结合。

1 对原设计的审视及改造

以新的准则审视之前的设计,其空间显得过于封闭,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显薄弱,视线层次单一,空间立体利用率较低,体验缺乏丰富性,建筑也过于风格符号化。改造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图3~5)。

1) 建筑体量与立面
重新设计并打开建筑的立面,避免建筑对东西两侧形成屏风遮蔽效应,以创造众多通透、拥有遮荫且促进自然通风的半开放的虚空间;取消原有的东南亚巴厘岛风格的大面积坡屋顶和装饰,创造可以享有各方向开阔视线的多层花园和屋顶平台,营造梯田般丰富的绿化景观层次,籍此形成开放的空间;设计更为丰富且带有自然元素的建筑空间质感,如遮荫的半开放走廊、口袋花园等。

3
布局调整图示

2) 大堂
营造更加开放、通透且拥有更好视野的酒店大堂区,将原本线性的大堂区域改为多层海景花园平台。

3) 酒店客房
优化整合酒店客房,移除主要体量连接处的客房变为空中廊桥,以求空间的明朗、通透、轻盈。将原设计的别墅从酒店东侧的主庭园中移去,释放开放空间,并将部分别墅功能纳入酒店客房范围,且置于视野更开阔、隐私更佳的天际屋顶;为酒店屋面规划的3 座天际别墅每栋配以独特的天空花园,给予住客开阔的天际体验,形成建筑活跃的第五立面。

4) 餐饮空间
丰富各餐厅同自然环境、特别是露天庭院的界面关系,增加餐饮出入口、内部空间和其他空间和建筑的连接性。初期方案将酒店最北翼的屋顶作为空中生态农作花园,后改为户外空中庭园"天空吧"。

4
改造后总平面
5
各层平面的前后对比图示(红色虚线圈标识平面调整部分)

5) 宴会厅与会议空间
为减小酒店主体的体量,取消在大堂北侧位置的原宴会厅,在场地西南侧设置下沉空间容纳新宴会厅和会议厅;设计和落客区关联、但与大堂相对分离的新宴会厅大堂和廊桥。原宴会厅位置改为通透的四方院式开放庭院,与大堂自然连结,且在庭院西侧布置绿房子餐厅,同时还可自然过渡到SPA区。

6) 休闲疗养中心
明确休闲疗养的静区;扩大现有休闲疗养中心和客房的规模;更好的庭园界面促进室内外互动;增加独立的休闲疗养室,提供多种室内外水疗体验;水疗中心设有专门的大堂和酒店电梯,且具备连通洗衣房和员工设施的良好的后勤流线。

7) 泳池
泳池及配套设施更为多样化,既有南翼的家庭泳池,也有与地面层客房紧密相连的泳池,以及更加壮观并具戏剧性的天际泳池;泳池远离较为宁静的北翼SPA区。

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空间的改造需要融合可持续性的场所感。我们希望营造三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舒适且环保的更多半室外的旅居体验,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被动建筑设计手段达到生态节能效果。

相对于全球化,项目需要具有"地方"意义。因此设计着重考虑的是,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意识融入到对当地的深刻理解。设计一开始就植根于岛屿的特质—— 一种崎岖和原始之美——从当地传统建筑和技艺、在地的地理特征、海岛文化和风景中汲取灵感。当地传统的空间智慧在于巧妙应用被动建筑策略,以实现隔热、遮阳、通风、采光并利用自然材料。被动设计的结果是与岛屿生活方式融汇的热带空间美学——丰富的遮阳、半开放的灰空间、当地材料的手工质感、景观化的建筑语言,都来自地方建筑的启发 (图6)。

6
建筑东侧庭院和建筑一隅
7
建筑屋面绿化

被动设计的"分层法"策略是当前对热带风土传统重新组织建构的方法之一。比如,以类似屏风或织物的手法创造所谓"松构造"的层层空间界面,形成风、光、植物、视线都可以选择性穿透的墙体,应用不同的材料来呈现质感,如表现时光痕迹的遮阳金属网、可通风的实木砖构造的镂空屏风、填充当地火山石的透气石笼墙、木格栅挑檐吊顶、渗透性的绿化墙等。这样的"松构造"和"层构造"设计,进一步模糊了内外之间的界限,呈现出趣味的空间体验,既富有质感,又令人着迷。"层"创造出的光影可增强诗意和话题性的体验。分层设计在技术上也可应对材料和构造的不同生命周期,便于维护更新。

此外,"层"在景观上形成了"100+ 花园"的概念,花园结合梯田般的建筑,在不同高度和角落呈现郁郁葱葱的场景 (图7)。"层"的材料来自可持续管理的森林和受控来源,如外立面上的柏木板是来自国际森林验证认可计划 (PEFC) 的产品。"层化"的绿化屋顶和花园作为高性能的保温隔热和雨水利用的屋顶,总覆盖面积数千平方米,榕树和叶蕨等众多当地植物遍布在庭园、绿植墙、露台各处,有助于达成立体化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提升保温、隔热、蓄水等性能。

从环境舒适度的角度,改造凸显了建成形态和舒适度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其所提供的环境的多样性,同室外空间舒适度的提升密切相关。原有布局被打散重构,空间层次变得丰富,尺度变得多样,选择性也多起来。当视线、自然通风和采光、绿色植物、甚至是临时性装置的"渠道"被打开的时候,空间的自由度让访客变得自在、舒适起来。

场地雨水收集与利用、中水用于浇灌、近千平米的太阳能热水集热板、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等一系列绿色技术也在建筑中广泛使用,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碳排放量减至最低。近距离的"阳光18 度酒店"是酒店住客的隐藏目的地和专属热带农场,有超过1万m2的健康有机种植和禽类养殖,为酒店从农场至餐桌的餐饮理念提供时令农产品。在酒店的室内设计、装修和铺陈中,绿色生活也触手可及,如再生木制钥匙卡、可生物降解的洗衣袋和回收再利用的软木杯垫等多种多样的可持续生活细节。

8
改造设计前后的西立面对比

3 重点部位设计

1) 面山的西立面和走廊设计
原设计开放型的走廊长240m、宽1.7m,主要朝向西面和岛内地景,行走的体验过于单一,立面缺乏变化和质感,也面临西晒或走廊淋雨的问题。改造设计思路包括:

① 设计走廊遮荫,同时满足遮雨、对外视线、自然通风。

② 在走廊上设置绿色种植的口袋空间。

③ 设置水平出挑的棚架以种植遮荫植物。

④ 面对建筑西面高山河流的原始之美,设计希望创造出走廊一侧外立面的半通透感,仿佛当地传统民居的格子墙,以模糊内外边界的介质,营造昼夜光影斑驳的趣味。半通透的界面上错层间隔布置花窗木格栅和攀爬植物"花墙",使走廊更为开敞的同时也增强了体验感 (图8、9)。

8
改造设计前后的西立面对比
9
西立面大面积的木花格墙和垂直绿植

木格栅墙的灵感来自当地传统的既遮阳、又通风的花格窗。木格栅为双层三明治木板构造,前后间隔200mm。大块的原木板长2400mm、宽300mm、厚50mm。木板与结构性的镀锌钢板固定件被巧妙地隐藏在内部。墙面脱开建筑主体,距离走廊约1m 的距离,既安全也利于形成与走廊之间的垂直通风路径,可通风遮阳,又使走廊脱离了雨水的侵扰 (图10~13)

结合海南岛当地气候特点,在客房主楼通廊部分采用交错搭接的红雪松木形成纺织网状,搭配攀爬类植物,形成自然的光影效果及良好的遮阳效果。建筑立面上的植栽已经郁郁葱葱地爬了上来,形成了预期的"木"墙和"绿"墙相间而生的效果。走廊上的体验随着光影变化丰富起来,间或有口袋花园,成为了空间上的亮点。

10
客房走廊的垂直绿植
11
客房半开放走廊的木花格墙
12
西立面外墙详图
11
客房半开放走廊的木花格墙
13
西立面外墙轴测
14
'
改造设计前后东立面对比
15
东立面连桥庭院和泳池

2) 面海的东立面和露台设计
建筑东侧面向辽阔的南海,带有标准的客房景观阳台。设计希望东立面与西立面既有共通之处,也可形成前海后山的设计反差。如果说,面山侧是强烈的遮荫语言,那么临海面就是迎着徐徐海风的开放感,以及迎着漫长海岸线和茂密防护林的简洁线条 (图14、15)。设计希望通过每层清晰的水平线条营造简明而丰富的光影,并融合温暖的色彩和自然的材质。每个阳台的天花设计了延伸出立面800mm 的片状出挑,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不但可遮荫,也能在阳台深色阴影的背景中呈现出高光和层层明亮的水平线条。建筑底层阳台的连续到上部被逐渐打破并形成跳跃感。木材元素也出现在客房阳台隔板的面层上。最初的设计还包括挂在阳台外的花池,但终因既有结构设计的荷载局限以及热带台风可能带来的维护问题而放弃。

3) 火山石笼墙设计
海南岛的传统民居常常用一种取材自当地火山石的特别材料砌筑墙体,呈现出自然、质朴和丰富的质感。设计希望能够借粗犷浑厚的石笼墙提升建筑整体的感染力,呈现属于在地的景观质感。最初的设计希望火山石可以混合不同比例的其他地方材料,包括木材、蠔壳、卵石等,以钢笼包裹形成通透且疏密不一的墙体,墙体的填充下密上疏、下重上轻、下灰上暖。团队组织了现场实样的上墙工作,通过勘样对比及各种石笼墙的天然缺陷分析 (主要是室外防火、防腐性能较差) 确定了全石笼墙的效果,之后又经过多轮的现场选样、色系搭配,确定以红: 褐: 灰(1:2:7) 的比例,将颗粒状 (粒径5~10cm) 的本地火山石以钢筋笼为载体做成整体干挂幕墙,局部达两层楼高,既有传统建筑的韵味,又呈现融接地气的新型美学,分散布置于入口大堂两侧墙面、东侧庭园餐厅外墙、南侧直接客房泳池的分割矮墙、垂直楼梯底部的围护等多处 (图16~19)。我们一直希望火山石和石笼墙空隙间的泥土可以孕育出小型的在地植物,不过时至今日,这样在立面上各处出现类似"小盆栽"的情景还未发生。

16
建筑结合丰富的绿化层次
17
结合石笼墙的建筑立面局部
18
石笼墙材料配比样板研究
19
半开放大堂空间的石笼墙和绿植

4) 大堂设计
三亚不少度假酒店的到达感通过半开放的大堂营造。这种空间处理既通风、遮阳,又可形成大堂对周边景观的视觉通透感和迎宾的自由开放姿态。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一空间特色。

海棠湾阳光壹酒店从外部道路进入落客区的体验是经过一条自然弯曲、缓缓上升的林荫车道,两侧是富于质感的石笼墙和茂密的植被。相对于周边高耸且更复杂的体量,大堂半开放落客区的改造设计在剖面上采用减法以获得简洁的空间意象,强调入口的水平性穿插,并大大降低了原有的建筑尺度 (图20)。

20
移除坡屋顶之后更为开放的大堂和屋顶花园露台的剖面图示

大堂落客区上层设置了一片可吹到海风、瞭望大海的屋顶开阔露台和休闲区。屋顶的绿化也延续到水平梁的外侧。访客可以从大堂的露台再拾阶而上,到达另一处更高的屋顶。两处屋顶平台都可以和客房走廊连接。海拔标高22m 的地上三层遍布植物和充满光线的院落和空间,令人感觉如在地面层漫步一般。

火山石笼墙的语言不断出现,跳跃却对称地排列在落客大堂的两侧,限定了远处的海岸风光和房间的入口。较为平整的火山石则应用在落客区后面的功能房间的墙体和柱子上。大堂落客区的空间从顶部露台引入微妙的自然光线,顶棚设计了粗犷的木构架和飘落下的植栽,地面上则有着低矮却具动感和自然状态的植被,强调了"松"生长的主题 (图19)。

为了进一步营造大堂区周边的轻松感和空间层次,石笼墙的另一侧除布置了接待区、大堂吧等房间外,还有若干大小不一的"院套院"。这些彼此交错的灰空间创造了更为开放、并与周边景观渗透融合的公共空间和视野,也将酒店的各种功能区串联或区隔开,将访客分别引导至东西两翼的客房主电梯厅、各个餐厅和SPA区。酒店宴会厅和会议区的入口也重新调整,不再与一般旅客交叉,而是在离大堂落客区略远的南侧单独设置了出挑的宽大廊桥和电梯厅大堂,让访客垂直到达下沉式的宴会大厅和花园。

4 结语

三亚海棠湾壹酒店设计大幅度改造了原设计的定位、功能布局和空间场所,令其适应品牌的方向和更为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包括具有生态环保感的空间体验、线下线上的交融、拥有共通理念的访客间的互动、可持续文化的创意与消费模式等,同时也为酒店业如此集中的三亚"酒店社区"提供了独特的地标和新的话题。我们的设计愿景始于简洁但强烈的目标——创造独特、可持续和鼓舞人心的新体验,重新定义21 世纪的"好客之道"及其文化。这也积极反映了品牌创始人贝瑞· 史登利希特 (Barry Sternlicht) 提出的: "壹,不仅是酒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个触发生活方式变革的平台"。

图片来源
图1, 7, 10: 张虔希拍摄
图2, 6, 9, 11, 15~17, 19: 夏至拍摄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单位、合作单位及业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