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Christopher Alexander:建筑界偶像的深远影响

建筑师Christopher Alexander 的破格作品,不仅为我们勾勒了点评都市设计的框架,更打造了一套辅助我们建设空间的工具

Christopher Alexander绝非等闲之辈——他是个高瞻远瞩的建筑家,重构了我们看待居所的方式。1936年生于维也纳,其后在英国成长,Alexandar在剑桥和哈佛修读数学和建筑,把大部分职业生涯贡献了给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凭借跨学科学历,他以独特的分析角度审视建筑,并结合数学知识和他对设计哲学的浓厚兴趣,而他的作品亦被多个领域取用。

原载于Architectural Forum, Vol. 122, No. 1, April 1965, pp. 58–62 (Part I), Vol. 122, No. 2, May 1965, pp. 58–62 (Part II). Credit: USModernist Archives
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的半网格结构(semi-lattice)。它代表一个不分层级、各种元素自由互动的网络,反映现实世界关系的复杂性
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的树状结构,描述一个简化的层级结构。与现实的树木不同,它象征一个刻板的分支系统,一般无法捕捉城市环境错综复杂的细节

于其1965年散文《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中,Alexander阐述了他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初期见解,内容环绕“关系规模(scales of relationships)”的概念。这个概念厘定了他的职途,至今依然是一项紧迫的议题。文中批评规划者采用树状架构进行设计的倾向,以致每个节点(node)只与其父节点(parent node)单线连接。他认为城市更像半网格结构(lattice),许多节点形成许多线性关系。

 
鸣谢:The Christopher Alexander &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Archive
鸣谢:The Christopher Alexander &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Archive
 

他的影响之大,可见于其1977年著作《建筑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此书载录253个空间设计模式,涵盖房间规划到城市结构。每个模式都以抽象的空间概念,作为信念系统里的词汇,以简单想法提出重大建议,比如:每个房间的两则应该有窗户,或每个社区都应该有聚集的地方。此书以非线性模式编写,读者能以任何次序探索这些模式,涵盖各种大小规模的实用和范例,成为一本为大众而设的设计指南,协助他们创造自己的空间和社区。《建筑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中的格言具备无限的可塑性,以昔日例子为鉴,开创未来的崭新建筑。

Light on Two Sides of Every Room,《建筑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第159页。鸣谢:The Christopher Alexander &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Archive
 
 
鸣谢:The Christopher Alexander &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Archive

他对都市主义的民主见解影响深远,在针对高度现代主义( high modernism)的上而下(top-down)规划方式的点评中尤其显著。相比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大规模刻板设计,Alexander主张一个以人为本的渐进式模型推动城市发展。于1980和1990年代,他的构思,包括由房间到城市按规模调整设计,协助建立了新都市主义的基础,目标创造一切徒步可达的社区,以修正都市蔓延(urban sprawl)的祸害。Alexander强调以社群为中心的小空间的重要性,反映他的信念:都市空间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孕育正面互动。

时至今日,Alexander的著作依然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重要读物。虽然有些人认为他的主张不适合现金的超级都市,但是身处日益冷漠的大都市,我们必须重建富有人情味和社区关怀的空间。Alexander秉持渐进式成长、社区参与和尊重建筑历史的原则,提醒我们优秀的建筑不仅关乎美学,更该为人类关系打造不同层次的交流基础:一对一、家庭、小区以至村落。在急速都市化的年代,Alexander的想法让我们明白人文主义建筑的重要性。

原载于: A City Is Not a Tree, A Pattern Language, US Moderni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