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工业住宅用地:城市地方营造的新视野

城市中心的土地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和住宅规划的交叉点有望开辟出路

城市旅人穿梭新加坡的裕廊、吉隆坡格林的玛丽时,但凡观察力强的都会留意到有趣之处:在这些地方,工业和住宅用地不仅并存,更渐渐变成新的城市生活形式。面对这些工住混杂区域,正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分区政策,积极推动地方营造,同时解决就业机会和住屋需求双方面带来的压力。

来到当代,土地利用策略不再重于分门别类,而是追求融汇整合。在后疫情时代,电子商贸物流需求激增正暴露了分区政策僵化带来的限制。城市研究及创新网络INTEGER对混合用途物流空间进行的研究正凸显了这项转变,并提倡结合物流枢纽和商住元素。这个取向不但实用便利,更对物流业重新想象,变成带动社区和生态价值的契机。例如透过有策略地把最后一哩物流枢纽安置于市区民居附近,就能有效减少碳足迹,同时方便当地居民前往。

INTEGER指这类枢纽把工业空间改变成城市互动频繁的节点,促进社区凝聚力和经济活动。“我们对工业的定义广泛——包括小型生产、手作、洁净科技等。”INTEGER总监兼欧华尔顾问高级董事Jonathan Pile说:「随着生产流程变得更干净,现时部分工厂的卫生程度与办公室不分上下。」他表示,像熔炼厂这类重工业工场不适合这样的整合方式,但这个取向仍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

图片来源: Jim Stephenson
 
 
图片来源: Jim Stephenson / Will Howard

这个所谓的“工业地方营造”取替旧有的分区模型,并把生态和社交目标融入城市规划当中。在混合用途发展项目中融入工业元素,有助带动居民投入参与,培养归属感。亲近自然和生物多样化也是重要一环: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在工业区融入绿色走廊和垂直花园;至于吉隆坡的灰带区域(Grey-belt area)——即曾作工业用途或已经废弃的土地——则带来修复生态和住宅发展的契机。随着各类工业采用更环保的措施,这些整合方案不但有可能实现,更极具吸引力,创造出工业和自然共同发展、生生不息的空间。

图片来源: Blue Lapis Road

不过这仍存在挑战。土地价值向房屋发展倾斜,工业的重要性往往备受忽视。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满足住屋需要,另一方面基层反对牺牲就业场所,两面受压。更重要是,整合工业和住宅用地需要政府和私营机构革新思维,无论立法和投资取向都不应再集中于单一土地用途。“归根究底,这关乎土地利用。我们有责任避免对土地强行制定单一用途。”Pile说:“这不但牵涉混合用途项目,也涉及如何在空间规划上变得可行。工业基建不应只包括道路、排污和水利——也应该推动地方营造。”

图片来源: Oki Hiroyuki

无论如何,工住混杂区域是对灵活规划城市的一场考验。新加坡和吉隆坡等城市优先开发混合用途项目、积极推动地方营造,证明工业基建远不只是过时的遗物,更有能力引领城市设计未来。因此,这不只关乎工住两相并存,更重要是在同样的城市肌理下,建造居住、工作和玩乐都能无缝衔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