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筑棚(粤语称为搭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少数仍广泛使用竹子作为筑棚材料和粤剧剧场的地方之一,亦是常见的传统建筑方法。至今,我们仍可以经常看到高楼大厦被竹棚覆盖。
筑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竹子因其坚固、灵活和可盛产的特性而被视为适合建筑的材料。筑棚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它们被用于建造适应多雨潮湿气候并能驱除害虫的棚屋。这种独特的棚架结构甚至出现在中国传世名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手卷。
香港主要从澳门进口竹材,而澳门则从中国广西自治区进口竹子,该地区是竹子的主要种植区。筑棚常用的竹子有两种,分别是篙竹和毛竹。篙竹广泛用于竖向和横向结构,其外径不得小于40毫米。毛竹则主要用于竖向和对角结构,直径应不小于75毫米,厚度不小于10毫米。在选择用于筑棚的竹子时,关键是要确保竹子经过充分干燥,没有任何裂缝或腐烂迹象,以免在施工过程中引发问题和意外。
筑棚的施工过程需要熟练的技工运用传统技术来组装竹杆。这些筑棚工人依靠经验和直觉,通过目测距离和竹杆来构建框架。在搭建棚架的过程中,工人需使用尼龙带或金属线将竹杆牢固地绑扎在一起,以形成坚固的外框,为工人、工具和施工材料提供必要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
"打结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需要花费多年时间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一个工匠的技艺取决于他们打结的质量。"
宝华工程有限公司的老板陈先生说道,该公司在竹制剧场建筑领域拥有近40年的经验。
棚架一般会沿着建筑物搭设,为工人在施工、维护或修理过程中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使他们可以自由上下移动。筑棚可以构建到令人难以想象的高度,并有效地支撑重物。为了防止松散的碎片掉落到街道上,过程中必须使用网罩和尼龙薄膜覆盖着。
为了确保筑棚的安全和稳定性,工人需要接受严格的培训。他们要么完成为期三年的学徒培训,要么参加为期一年的全日制课程。目前,香港约有2,500名注册的筑棚工人。建筑法规要求在搭设竹棚架时,必须由一位合格的技工进行监督。竹材建筑公司SMP Limited的经理万先生强调筑棚的精确性可以令竹棚不需要额外的支撑。他解释说,如果没有适当的精确度,筑棚在达到较高高度时可能会弯曲。
筑棚在香港备受青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相比于钢铁棚架,竹材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更轻巧、更灵活,并且容易获取,因此成本更为经济实惠。此外,与金属棚架相比,竹子是一种更环保的选择。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长迅速,易于再生。再加上,竹材具有出色的韧性,能够承受香港常见的恶劣天气,如台风、暴雨等。它的可靠性使筑棚成为在香港建筑项目中备受信赖的选择。
竹杆在香港建筑業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用于建筑项目、活动、高楼大厦和翻新家居。自1950年代以来,临时竹制剧场在香港传统表演艺术场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在节日或特殊活动期间,都会临时建造这些剧场,上演各种形式的传统中国戏曲。剧场设计包括露天舞台、竹制观众座椅和独特的屋顶结构,营造出充满活力和生气勃勃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2月建成的西九大戏棚是其中最著名的设计之一,可容纳800人,完全由竹子和木材原料建造而成。
近年来,在现代建筑项目中,筑棚逐渐被金属棚架取而代之。金属棚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更容易组装和更高的承重能力。然而,即使金属棚架具备这些优势,香港仍然重视筑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性。竹子是一种生长迅速的植物,有些物种每天能长高达三英尺,因此是一种易于获取和经济实惠的资源。筑棚在香港的建筑传统和文化认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仍然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尽管香港的工作环境具有挑战性,筑棚业的未来将取决于各种因素和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